人才培养
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人才培养

课程概述

药物代谢与药动学是通过体内外的研究方法,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,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,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,是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。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的研究和理论贯穿整个药物的研发过程,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,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;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,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,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;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、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,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(药效或毒性)的依据;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制定药物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,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基础。

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: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、药物的吸收与转运过程、药物分布过程、药物代谢过程、药物排泄过程、药物相互作用、药物动力学模型、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、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学、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、时辰药物动力学、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、中药药物动力学、纳米制剂的药动学、儿童制剂的药动学、眼用制剂的药动学、中枢神经系统药动学、微透析技术的介绍和应用、抗癫痫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应用现状等,均由广东药科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、专家授课。

专家教授:

陈钢,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广东药科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副主任兼书记,广东省耳聋防治药物及跨屏障递送创新团队带头人,广东省药物制剂研究与评价重点实 验室副主任。主要从事中西药物新剂型及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。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、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,主编/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,获授权发明专利近十件,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国药学会青年药剂学奖。兼任广东省药剂学优势重点学科、广东省局部精准递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,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屏障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常务委员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委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委会常务委员等,国家科技部和广东、四川、江苏、广西、江西、河南、海南、宁夏、澳门、广州市等多个省市评审/咨询专家,及Nat Biomed Eng, Nat Commun, JACS, Sci Transl Med, J Control Release, Adv Funct Mater, J Med Chem,药学学报等三十余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。

杨帆,博士,教授,国家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南粤优秀教师。从事药剂学、生物药剂学等多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二十多年,尤其是在3D打印药物制剂方面有深入的研究,相关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。主持国家特色专业药物制剂、广东省局部精准药物递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广东省药学概论精品课程。主编和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,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。

温鼎声,博士,执业药师,广东药科大学讲师,广东省教育厅临床精准用药重点实验室秘书,国家临床重点专科(临床药学)秘书。主要从事药代动力学与临床个体化用药研究,探讨基因变异、药物代谢以及肠道微生物在临床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中的作用,寻找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用药。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;广东省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;主持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,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2项,广东省药学会基金1项,参与国自然项目2项,省自然项目1项,发表论文20篇。

王纠,博士,副教授,从事主要从事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和药动学研究,包括微粒给药系统和智能靶向制剂的研究、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等。广东药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,AAPS PT等杂志审稿人。主持基金9项,参编教材3部,授权专利6项,发表SCI文章数十篇。

谢清春,男,硕士,广东药科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副研究员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口服固体常释制剂、缓控释制剂,经皮给药制剂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标准研究及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研究。先后主持广东科技计划项目1项,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,参与省厅级项目5项,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。

伍国羽,博士,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、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耐药、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筛选等。主持各类基金4项,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。

侯冬枝,博士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主要从事眼用制剂及其潜在载体研究与发掘,微纳米粒给药系统在眼部应用及其微互作-微原理探究。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省市级及企业委托项目十余项;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。

https://yjssys.gdpu.edu.cn/yjsxt/dslxgl/dszgwh_cxDsfcView.html?doType=download&wj_id=13E74316A9110E75E063AF14320A22D1

时军,博士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南粤优秀教师,全国中医药骨干创新人才培养对象,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,广东省全民学习之星,《中草药》青年编委,《药学教育》特邀编委。致力于纳米经皮给药技术及增生性瘢痕防治研究,近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,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60余篇,获得技术发明授权专利2项。主持三门省级一流/示范课程,为省级课程教研室负责人。获得省级教学比赛奖励多项。

王来友,博士,教授,主要从事临床药理学、真实世界研究、中药学、定量药理学、新药研发等;是国际药物和化学异物研究专业委员会(ISSX)成员;中国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;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常务理事;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GLP与药理毒理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;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警戒联盟常务委员;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;广东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;广东省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;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;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理事。


授课目标

学生通过课程学习,掌握药物代谢与药动学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,熟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,深入了解其在药物研发以及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;了解本领域发展新动态和研究前沿,提高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。

课程大纲

第一部分理论课

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

第二章药物的吸收与转运过程

第三章药物分布过程

第四章药物代谢过程

第五章药物排泄过程

第六章药物相互作用

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模型

第八章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

第九章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学

第十章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

第十一章时辰药物动力学

第十二章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

第十三章中药药物动力学

第十四章纳米制剂的药动学

第十五章儿童制剂的药动学

第十六章眼用制剂的药动学

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药动学

第十八章微透析技术的介绍和应用

第十九章抗癫痫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应用现状

课程线上资源链接

https://mooc1-2.chaoxing.com/course-ans/courseportal/243459294.html



共0条  0/0 
尚无资料